2025年7月8日清晨8时30分,湖北第二师范学院“青遇”志愿服务队的20余名成员背着专业检测设备网络配资,迎着朝阳奔赴湖北省黄冈市武穴滨江公园,开展以“湿地生态保护与水质改善”为主题的实地调研活动。此次实践聚焦湿地公园绿色生态环境与水质改善设备,旨在以青年视角解码湿地保护密码,为长江大保护战略注入青春智慧。
抵达武穴滨江公园后,队员们迅速与公园管理处工程师团队展开对接。在数字化沙盘前,工作人员通过三维投影展示了公园的生态修复历程:自2019年启动建设以来,累计投入专项资金数千万元,实施退渔还湿、生态驳岸改造等八大工程,使湿地面积实现大幅扩展,生态系统逐步恢复。
沿着生态步道,队员们重点考察了公园的智慧治水系统。在污水处理中心,一体化设备正有序运转,采用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双重净化工艺,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;湖面上,生态浮岛上鸢尾、菖蒲等水生植物长势良好,其根系形成的天然过滤层可吸附大量氮磷污染物;遍布园区的智能监测终端则如同“生态哨兵”,每15分钟自动上传水质数据,实现全天候动态监控。
图为团队成员沿生态步道开展调研。焦佳楠 供图
展开剩余55%为全面评估生态保护成效,团队还开展了公众满意度问卷调查。在发放的200份问卷中,超九成受访者对公园生态环境表示“非常满意”,八成以上居民能准确说出多种湿地保护措施。一位带着孙子晨练的市民感慨:“以前这里是荒滩,现在成了孩子的自然课堂,白鹭、野鸭子经常能看见!”
当日下午16时,团队马不停蹄转战武穴武山湖。这片总面积上万亩的天然湿地,是长江中游重要的生态缓冲区。队员们踩着齐膝的芦苇深入湖区,通过无人机航拍、水下摄像等技术手段,系统记录水生植被分布、鱼类洄游通道等生态要素。
在与当地渔民的交流中,队员们了解到:随着禁渔政策与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,湖区鱼类种类逐年增加,银鱼、鳜鱼等珍稀品种重现踪迹,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显著增强。
图为武山湖生态景观。焦佳楠 供图
“武山湖的生态修复更注重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的平衡。”团队负责人焦同学指着湖边的生态护坡解释道,“这些由本土植物编织的生态袋,既能稳固堤岸,又能净化地表径流,是值得推广的生态工程技术。”调研期间,队员们还采集了湖区不同点位的水样,后续将与滨江公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,构建长江中游湿地生态保护的立体研究模型。
此次调研得到了武穴市生态环境局、湿地保护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。市环保局局长在座谈中表示:“高校团队带来的不仅是专业技术,更打开了生态保护的新思路。期待未来能共建监测站、实验室,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。”
(通讯员:靖雨婷)网络配资
发布于:湖北省领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